2)第1385章 无赖行为(请假)_欧皇崛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动频繁,遭到大量破坏。没有了植被,水土流失自然严重了。

  当然,目前威悉河这个问题还不是很明显,但也有了一定的苗头了。马林打算提前扼杀这种苗头,提前清理整顿威悉河。

  一方面,马林打算组织人口,挖掘威悉河河底的淤泥。另一方面,马林考虑引进明朝的垂杨柳,种植在河堤上,用于保持水土。

  挖淤泥的手段很简单,就是用一个很长的木棍,连着一个铁铲斗。人们手持长木棍,将铁铲斗伸到河底,挖起淤泥。然后,先堆在船舱里。靠岸后,则运上岸,撒入田中……

  淤泥是很肥沃的土壤,因为,河底一般生长着一些水藻类作物。这些水藻死后,就沉积在河底,腐化,使得河泥变得肥沃。而且,河里不止有水藻,还有很多以水藻为食物的鱼类。这些鱼类死后,尸体自然也是沉底。而鱼类身上富含磷,鱼的尸体混入淤泥中,使得淤泥含磷,可成为重要辅助肥料。当然,还有鱼的粪便,是既含磷,又含氮。

  后世有一种农业技术,叫稻田养鱼。其就靠稻田里的鱼的粪便和尸骨,作为稻田的重要天然肥料。

  马林这次组织清淤,除了清理航道,其实也是一种肥田的行为。毕竟,淤泥可是一种天然肥料。在明朝,江南人就喜欢扒淤泥肥田。另外,因为水稻经常引入河水。河水中溶解的氮和磷成分,也肥了水稻。所以,江南水稻产量高,是明朝粮仓。

  当然,不是什么淤泥都能肥田。后世化工厂排出的污水污染过的淤泥你弄来试试?非得把禾苗弄死不可。还有,黄河淤泥也没啥大用,多半是泥沙……

  至于在河边植柳护堤,那可是古代华夏的重要举措,历史非常悠久。最早在《管子.度地》里就有河堤植柳的记载——“植以荆棘,以固其地;杂以柏杨(柳),以备决水”。

  所以说,从春秋战国时起,古代华夏人就懂得植柳护堤了。所以,在官方的刻意影响下,古代华夏河边有很多垂杨柳。

  古代为何有折柳送别的习俗?送友人嘛,自然要送到城外。而城外护城河边到处都是垂杨柳,送别友人,自然不开心。宝宝一不开心,就要撒气。咦?这边有棵垂杨柳,就拿它出气了……然后,宝宝折了一根柳枝,心情好多了……

  友人奇怪——好基友,你为何掐人家柳枝?柳树招惹你了?这肯定不能说真话啊,不然显得有点low比……于是宝宝心里一动,将柳枝送与友人……你看,这是家乡的柳枝,好基友,带上家乡的柳枝,见柳枝如见到了家乡,如见到了我——你的好基友……

  然后,这个说法流传开来,就有了“折柳送别”的习俗……

  之所以折柳,实在是因为——城外护城河边都被官府安排种了柳树啊。想折别的,也折不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ri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