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749章 军事改革的基础_欧皇崛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想要成为一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军官,那就太困难了。

  不要以为在军中开办个扫盲班,就能培养出多厉害的人物。当然,这种情况也有。但能在扫盲班被培养成厉害角色的人物,那可能都是被耽误的绝世天才!

  马林上辈子生活在农村,可不是没有见识过农村的扫盲班。实际上,大部分不识字的农民,进入扫盲班扫盲,最后结果是P用没有。该是大老粗的,还是大老粗。只有很少部分本身天资不错的,才会有效果。

  这是因为,很多人成年后,思维方式定型。最最关键的是——他们习惯了不用大脑思考问题!虽然智商不一定低,但脑子却成了摆设。想把这样的人教育成善于思考的人才,难度不亚于登天。

  只有那种本身天赋很强,平时也习惯于动脑子的,只是被家庭条件耽误了的天才,才有能力在扫盲班中脱颖而出。其余大部分人,最多在扫盲班学会写自己的名字,然后多认识几个常用字和几个地名,不至于搭错车什么的。

  这些,可都是马林在后世亲眼所见,不是瞎吹。扫盲班什么的,也就糊弄糊弄不懂行的人。真实的效果,其实并不太好。但事后宣传的时候,在上头示意下,都是过度吹嘘扫盲效果的。不明真相的人看了报道,以为扫盲班的成员个个都被培养成了博士呢……

  当然,这要分年龄段的。对于未成年人扫盲,那效果是非常好的。毕竟,未成年人世界观尚未定型,可塑性较强。而对于成年人而言,岁数越大,所谓的人生阅历越多,扫盲效果就越接近于零……

  比如,早些年乡村开始出现农技员,教农民们科学种田的时候,很多老农就不以为然。他们开口就是“老子种了几十年田,不比你这小娃娃更懂行?”,拒绝接受新的农业技术。只有在试验田块上取得了看得见的效果后,这些老人们才会肯接受新技术。所以,后世有一个名词,叫“农业示范田”,就是给那些固执的老农看实际效果的。

  总之,岁数越大的,就越没有培养价值。因为,他们的世界观和认知能力已经固化,很难再有突破。只有未成年人,因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,才能轻易改造。

  至于后世影视作品里面,我军对不识字的战士进行扫盲……嗯,编剧绝对不会告诉你,只对少部分人有效果……

  就像马林后世的大伯,学渣一个,进入我军当兵数年,上了不少扫盲课,归来仍是学渣!虽然本身上过越南战场立过功,可因为学渣无可救药,就算在排长受伤后代理过一段时间排长,转业后也只能安排进厂里当工人(那时候工人还挺吃香)。不然,早就提干了……

  而且,需要看到的是,我军在建国以前很多名将,其实都是黄埔毕业的。像是10

  请收藏:https://m.ri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