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935章 东北大米起源_欧皇崛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匠的,生活会好很多。另外,他们的妻子,往往也会感谢缝缝补补和帮人洗衣服的苦力活儿。不然,一家人是活不下去的。

  而在欧洲,哪怕是最低级的年轻工匠,只要出了7年的学徒期,工资立马达到每天3芬尼。也就是每个月90芬尼,折合金币,或两白银。而那些老牌工匠,工资要更高,翻番也是正常。

  也就是说,在欧洲,最穷的工匠一年薪水也有20多两银子,是明朝工匠的几倍。当然,欧洲的物价也远比大明高。不过,即使如此,欧洲工匠的日子也比明朝工匠的日子好多了。最主要的是,他们地位高啊。而且,年薪20两只是最低级的年轻工匠的工资。那些厉害的老牌工匠,工资还要高出一大截。

  马林无意给明朝工匠同等的工资,若是在北海道设立皮革厂,引进大明工匠的话,不用多给,给个1两银子的月薪,就足够把那些大明工匠乐死了。要知道,他们原先每月能拿到300文就不错了。给他们1两银子每月,相当于收入是原来的三倍多。

  而马林也开心啊,换成使用北海国工匠,最低每个月要给两银子。做久了的老皮匠,往往一个月要给几两银子……

  一个两个的还行,但北海道皮革厂要办成几千工匠的大厂。若是都用欧洲工匠,光是薪水支出,就要多几倍。而用明朝工匠,即便是老牌皮匠,一个月给1两银子也就顶天了。

  ……

  另外,北海道的石狩平原,也可以开发出大片的水稻田。就用日本的水稻品种,适合寒冷地区种植。

  在这里,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后世东北的水稻品种,其实是朝鲜人和日本人引进到东北的。最初,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根本不种田。即使后来清末闯关东后,闯入东北的多半是北方人,也是流行在东北种植小麦和高粱,以及大豆等作物。

  而在19世纪日本入侵朝鲜后,部分朝鲜人逃往东北,带去了朝鲜的水稻种植技术。不过,东北真正大规模种植水稻,还是日据时期,是日本殖民者强行推广的。就连那首《松花江上》唱的也是“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”,而不是到处是稻田……

  至于为什么如此,是因为古代华夏主要种植籼稻,而且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,北方还是种植小麦为主。

  而日本和朝鲜,虽然水稻是从华夏传过去的,可人家主要流行水稻种植,不喜欢面食。所以,后来日本和朝鲜经过千百年的培育,培育出了耐寒的北方水稻品种。然后,在占据东北的时候,日本人不习惯吃面食,也在东北强制推广种植日本品种的适合高纬度地区的粳稻,这才有了后世有名的东北大米。

  讲真,虽然日本侵略者很不是东西。但是,东北大米的确源自日本,是日本人在东北搞出来的。

  当然,这个年代,日本的水稻品种还没有后世那么优良。不过,还是能够找到一些优良品种的。而且,最关键的是,这个年代,也只有日本的水稻品种,才适合高纬度的北海道地区种植。

  所以,马林会派人在日本搜罗优良的稻种,进行精心培育,以弄出后世的东北大米。然后,运往北海国本土,供自己享用。老实说,目前大明的籼稻米和印度籼稻米不够软糯,口感有点硬。而马林在后世,习惯了吃粳米,也比较喜欢东北大米。而日本水稻就是东北大米的起源,所以,马林想派人在日本搜罗好的水稻品种,在北海道种植出口味好的东北大米。既能供自己享用,也能够供应北海道地区的工匠和殖民者们食用。

  甚至,马林打算,若是能找到优秀的日本水稻品种,也可以引进到北美殖民地纽约附近,在当地种植这种东北大米的古老版本。毕竟,纽约那边,距离本土近太多了,运大米回本土也方便。若是从北海道运大米回北海国,要绕地球大半圈,这个成本实在太高了…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ri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