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第一届鳌山灯会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虽说广西两地土司造反影响了不少官员的休沐,好好的假期也被征用了去。但大明这个巨人,绝不会因为脚底下多了一颗石子而止步不前。

  建文八年六月时,宣传司主事兼国子监司业胡濙上书,希望朝廷能在建文九年元宵节时举办大型灯会,与民同庆,展国之昌盛,收民心,增荣耀,养大明子民自豪、团结、一家之共识。

  此上书得到国子监、礼部的支持,却在户部那里得到了反对。

  理由很简单,朝廷举办大型灯会需要很多钱,这笔钱可不是几千两、几万两能办得下来的,少说也是十万两起步。

  户部不愿意出这笔钱,认为华而不实,毫无意义,还容易制造歌舞升平的假象。

  但最终,朱允炆批准了胡濙的奏疏。

  在朱允炆看来,大明百姓的日子实在是有些枯燥,平日里娱乐活动就那么几样,看戏听书,斗物逛秦淮河,士人等还能吟诵下风花雪月,还创造不出几个有唐宋风采的大作。

  忙碌一年又一年,元宵节热闹了几次,但总不够大气、不够气派,也不够吸引人。

  胡濙有一点是说对了的,办一个灯会,确实有助于凝聚大明子民的共识,这个共识,就是天下一家,团结和平,生为大明子民应该自豪的共识。

  后世的春晚节目,其意义还真不是几场歌舞,几个笑话,几个段子,笑呵笑呵了事,而是旨在打造一种文化符号,通过这种符号,连接无数人,形成一个团圆、团结的大集体,它凭借着文化符号,打造了普遍的文化共识、认识共识,这才是最宝贵的价值所在。

  建文朝迎来第九个年头了,是时候考虑凝聚民心、提升民族自豪感了。眼下朝廷并不缺钱,后宫也不缺钱,不需要动用国库,后宫就完全承担了。

  灯会筹备期超过半年,动用宫廷匠人与民间匠人五百余,终于准备妥当。就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时候,广西土司闹了事,许多人都猜测朝廷会不会取消灯,毕竟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京师犹歌舞”这种事不太好看。

  朱允炆并没有取消,反而是大张旗鼓,将京师大型灯会的消息早早挂在了建文报上,苏杭等地的商人、大户听闻之后,纷纷启程前往京师,参与第一次朝廷举办的大型灯会。

  元宵赏灯,据说始于汉代祭祀太乙。

  《史记》记载: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乙甘泉,以昏时夜祠,到明而终。

  也就是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祭拜太乙,人们在祭拜之时,以“举明灯”来纪念太乙(商汤)当年自焚祭天为人们祈雨的行为,后来这种习俗演变成了元宵节赏灯。

  最初的元宵节,大致是一群人举着火把在田间游走,其意义就是以火来祈雨驱虫,祈求五谷丰登。元宵节的火,来源于太乙焚身祈雨之火,故此也有以避灾祈福、天

  请收藏:https://m.ri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