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一十八章 数学在大明是婢女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数学可不是西方的舶来品,而是中国人自己的智慧与创造。

  公元一世纪,在张苍、耿寿昌所作的《九章算术》中,第一次提到了“算术”一词。

  算术后又被称为算学、算法。

  在宋元时期,出现了“数学”一词。

  虽然秦汉隋唐,数学发展不错,取得了一系列成果,但真正的数学巅峰时期,还是宋元。

  如北宋沈括,自创了“隙积术”、“会圆术”;南宋秦九韶,发明了“大衍求一术”、“正负开方术”;

  金元时期的李冶,发明了天元术(设未知数并列方程),还有元代朱世杰提出的“四元术”,这可是四元高次多项式方程。

  说来惭愧,到了大明朱允炆时期,数学的光辉已然不在。

  像是天元术、四元术的高级货,几乎成为了“绝学”,若不是清代有人挖出来,估计后世人都不知道。

  朱允炆很清楚,数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。

 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大量的数学人才,那还怎么得了?

  但直接搬用古人的数学学问,又是不合适的。

  中国古代数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,它与农业需求有关,比如计算个粮仓大小,建筑材料长短,土地面积,再整点天文、历法。

  对于商业、手工业之类,他们的关注并不多。

  加上筹算本身的局限,导致数学很难取得突破。

  元代时期,珠算盘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达到最巅峰,也是数学“经世致用”、流传最为深远的产物。

  既然都到巅峰了,自然就要下山了。

  明代朱元璋对于数学的定位,便类似于“婢女”与“奴才”,虽不能少,但也起不到太大作用,勉强留着。

  朱允炆时期,数学依旧是沉闷无声的,除了珠算拨弄利益之外,纯碎的学术方面的探索,几乎没有。

  没办法,朱允炆只好亲自上阵。

  要革新国子监课业,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

  仅仅是教材一项,便难住了朱允炆,教导商业,可以去找几个富商来授课,教导农业,可以去找几个农户,可教导数学,找谁去?

  古代数学缺乏思辨,缺乏演绎逻辑,如果不能把这一块补上,照搬照用,那想要实现大教育,不切实际。

  没办法。

  物理化学可以先放一放,可这数学,必须先革新了。

  革新数学,就不能不革新数字。

  如果总写“今有八分之五,二十五分之十六。问孰多?多几何?”之类,那仅仅是写个答案,都需要用毛笔写多久了?

  必须引入阿拉伯数字。

  虽然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,而是古印度人发明的,但谁让阿拉伯人为这些数字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呢。

  “皇上,解缙求见。”

  双喜禀告道。

  朱允炆头都没抬,说道:“让他进来吧。”

  解缙走入大殿,行礼之后,对朱允炆说道:“皇上,国子监祭酒程师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ri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