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七十二章 反对不是目的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京师,朝堂。

  御史尹昌隆出班,弹劾东厂厂公王越、稽查千户孙洵扣押奏章,拖延不报,力主取消东厂,惩治王越、孙洵等人。

  朱允炆理解尹昌隆的心情,辛辛苦苦,熬了半夜写成的弹劾奏折,被人丢在了垃圾堆里,半个月不见个响声,能不生气吗?

  只是……

  你弹劾的对象就是东厂,还指望东厂的人给你快速处理,是不是有些滑稽了,什么时代自己调查自己有过结果?

  弹劾就弹劾吧,说什么取消东厂,这不是打东厂的脸,是打内阁、吏部、都察院的脸,因为东厂的设置,这些人都点了头,同意了的,一个御史瞎蹦跶,可不太合适。

  不需要内阁解缙、张紞,吏部侍郎卢义便训斥了尹昌隆,道:“东厂运作如何监管,取自于内阁、都察院、六部等,无需你来过问,还望你好自尽职,莫要胡乱张望!”

  尹昌隆愤愤不能言。

  朱允炆没有在意尹昌隆,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出班的给事中陈继之。

  陈继之言道:“皇上,科举之制乃是朝廷选士之根本,太祖立规制,明方圆,才有《科举成式》,科举之内容,宜以经义为主,不宜扩之百艺,徒增天下举子之苦。”

  朱允炆皱了皱眉。

  革新国子监的目的,并不是革新本身,而在于选拔人才,入朝办事。

  眼下国子监部院革新已成,监生也已挑选了自己的方向,在修习主课业四书五经、数学的同时,需要兼修两门至三门副课业。

  杨士奇与李志刚上书,表示监生虽适应了主、副课业的修习方式,然对副课业缺乏主动性,混日子的居多,两人提议将副课业纳入科举考试范畴,以激励人心,促使监生摆正态度。

  朱允炆深以为然。

  大明天下无数学子,他们并非是为大明富强而读书,也并非是为了建设大明,他们读书的目的并不高尚,却很纯碎,那就是:

  读好书,去科举,通过科举改变地位,改变人生。

  脱离原本的寒门生活,告别吊头发,扎大腿的苦寒日子,成为人上人,拥有地位,权势,富贵,是大部分读书人的目的。

  朝廷搞革新,监生没意见,却可以在上商业课的时候,找孔子出来聊聊去哪个列国走走,困了的时候问问朱熹找到尼姑没有,也可以在背诵中药名字的时候,唱起来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”,一群心不在焉的人,怎么可能学得好。

  归根到底,监生不在状态,是因为主课业与他们的未来利益挂钩,而副课业与他们的未来利益无关。

 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,那就是将副课业挂钩肄业考核,挂钩科举。

  挂钩肄业考核,杨士奇是国子监祭酒,可以说了算,一张考卷,谁通过谁肄业,简单。可挂钩科举,那就不是杨士奇能说了算的事了。

  朱允炆批准了杨士奇、李志刚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ri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