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五十一章 不光彩的孔家之人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骆颜儿“自作主张”的目的,只是想让骆冠英为朱允炆分忧,并没有其他的因素夹杂其中,这一点朱允炆是清楚的。

  只不过,初衷是好的,结局未必是好的。

  朱允炆知道官场之上的尔虞我诈,知道物欲横流之下的信念崩塌,一步行错,将是万劫不复。

  骆冠英有才情,可他太理想,太锋芒,这样的人很容易遭遇打击,太早进入朝堂,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。

  对于会试,朱允炆曾叮嘱解缙、杨士奇“秉公处理”,“不徇私情”,可骆冠英依旧进入了殿试,可见他还是有些本事。

  既来之,则安之。

  毕竟人才的位置,不是市场说了算,也不是朝廷说了算,是自己说了算,商业之道,他还是别想了……

  当殿试策问出现在众人眼前时,一个个紧张起来。

  孟子教导:

  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  可从未有人教导过,农,我所欲者,商,亦我所欲也,两者兼得如何得……

  固化的思维与传统的重农抑商理念,让很多人不敢踏出一步,就连会元曾棨也脸色苍白,手微微颤抖。

  农、商,是不是对应鱼与熊掌?对应着生与义?

  这策问,是问策,还是问心?

  曾棨紧张地思考着如何回答,直至额头满是大汗,依旧不敢落笔。

  圣贤的话有错吗?

  若是圣贤没错,只能二选一,没有二选二。可听圣贤的话,那就是皇上有错了?

  曾棨的内心,激烈的抗争着,不知如何抉择。

  周述、周孟简等人也迟迟不敢动笔,盯着策问之下的空白,气都不敢大喘一口。

  朱允炆看着众人,暗暗摇头。

  传统儒家的熏陶里面,朱子理学的经义里面,教导了他们认识世界的目光应该是一个方向的,给了他们思想枷锁,却没有给他们“思变”的智慧。

  只要仔细去看看明代的朝廷就可以发现,真正有思变能力,有国事之才的人,几十年才出那么一两位,余者碌碌,不过是“办事员”罢了,尤其是明代中后期。

  朱允炆对于此科进士并不满意,他们或许有不错的才情,有不错的经义学问,却没有自己想要的“变通”之才。

  这样的人放到地方,恐怕十几年之后,依旧是老样子。

  固化的思维,导致的是固化的举止。

  这些人,已经被自我囚禁了。

  教育,必须从根本上来变革,自上而下或许有成效,但根本之路,必须是从娃娃抓起。

  朱允炆打定主意,殿试也终迎来结束。

  不出意外,绝大部分进士都给出了共同的答案:

  不可兼得,唯重农抑商一途。

  朱允炆没有点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而是放手交给了内阁与礼部,这些“人才”,谁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ri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