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百零四章 解锁僧道修行新技能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写一份民报,雕版印刷,简单。

  可最大的问题在于,老百姓不识字,也没有多余的钱来买这些报纸。

  问题又回到了最初,如何宣传!

  朱允炆是一个有办法的人,面授机宜,告诉胡濙:“大明民报想要传入民间,在百姓中发挥作用,需要两个帮手。”

  胡濙没有意外,想要办成这种事,不给自己几个得力助手是不太可能办成事的。

  但朱允炆的话,还是让胡濙震惊了。

  “这两个帮手,就是道录司、僧录司。”

  朱允炆严肃地说道。

  胡濙一脸震惊地看着朱允炆,他如何也想不到,皇上给自己配的帮手竟然不是朝廷官员,而是僧道!

  朱允炆没有开玩笑。

  两年来朝廷对于道教、佛教采取的态度不冷不热,朱允炆不像朱元璋,时不时去天界寺撑撑门面,让佛法的火苗越烧越旺。

  道教也因为有个张邋遢张三丰大神,虽然按岁数来算已经一百五十岁了,但按照道家“历法”六个月一年的算法,张三丰已经是三百岁的老神仙了。

  有个三百岁还死不掉的招牌,道家也是发展的如火如荼,尤其是在湖广、福建一带,信徒众多。

 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,信徒归信徒,但能不能成为道士,能不能成为僧人,那不是道观的道长或寺院的主持说了算,而是朝廷说了算。

  朝廷不发度牒,不给他们登记,那这些人就没有身份证,那就是“黑户”,黑户是没有权利去敲木鱼,享受清闲日子的。

  度牒,是朝廷控制僧道人数的手段,从历史上来看,因为道家经常干不过佛家,所以度牒的直接针对的就是和尚。

  僧人一旦取得度牒,就有了身份证明,可以享受特权,比如说,不用交税,再比如,不需要服徭役。

  现在明白老朱混不下去为啥去寺院了吧,不是因为老朱想要混张度牒,而是因为和尚有钱有吃的,还不用担心被人拉出去干活……

  不过需要说明下,老朱当年在皇觉寺可没混出名堂,度牒也没他的份。

  《水浒传》里面鲁智深、武松都用过度牒,不过鲁智深是买来的,挂的自己的名号,武松混得就不太行,用的死和尚的,冒牌顶替……

  这也不能怪武松,实在是度牒这玩意太值钱了,说他是一种黄金级货币一点也不为过。

  比如苏东坡在杭州当官时,兴修了西湖“苏堤春晓”,而这工程款可不是朝廷出的,而是苏轼用度牒换来的……

  所谓的“度牒三百道,值钱五万余”。

  考虑到苏轼与和尚关系不错,很可能是和尚走了苏轼的后门,出钱买度牒……

  这些且不说,宋代想要取得度牒,还有一条规定:

  “僧、尼须读经及三百纸,差官考试,所业精熟”方才允许颁给度牒。

  看到没,在古代没文化连和尚尼姑都当不上。

  而这,正是朱允炆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ri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